文|冷絲欄目|高等教育改革
這段時間,國內外的關注力都被吸引到了中美貿易摩擦和美國拼命打壓華為的相關新聞。
任正非接受采訪談到教育
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先生所言:要想在競爭中取勝,科教興國是唯一的道路,而高等教育肩負著圣神使命。
明眼人都知道:中美之爭的根源在于科技創新之爭。
也正因為如此,教育部自2018年以來一直在強調,一定要大力發展19個“新工科”項目群:
教育部公布的項目群名單
這樣的要求和計劃,其實就是敦促國內高校要盡快推行工科教育改革,搶占科技領先高地。
每個人都懂這個道理,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競爭。
目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能源緊張、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等全球性難題,對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學科交叉融合加速,新興學科不斷涌現,顛覆性技術層出不窮……
創新驅動成為許多國家謀求競爭優勢的核心戰略。機器人與自主系統、大數據分析、移動和云計算、網絡空間、能源、智慧城市、量子計算、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合成生物等新興科技趨勢,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
所以,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培養創新工程人才,成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重要戰略選擇。
任正非談科技創新
那么,“新工科”建設的內涵是什么?
“新工科”建設是基于我國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勢、立德樹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新工科”的基本范疇是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云計算等,也包括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改造。
所以,“新工科”內涵是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和新型制造業。
我國高校“新工科”建設的實踐模式,又是怎樣的?
“新工科”建設的實踐模式可歸納為三個類型類:
一是綜合性高校組的“新工科”建設,實踐模式是“復合交叉”,側重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的人才培養,強調寬口徑、厚基礎、綜合性、復合型。
高校論壇
二是工科優勢高校組的“新工科”建設,實踐模式是“主輔貫通”“本碩貫通”,強調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多樣。
三是地方高校組的“新工科”建設,實踐模式是“創新協同”,注重國際化發展和精細化培養,強調學科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對接。
“新工科”領域之中的新型制造業,目前就業情況又如何?
冷絲在前面談了比較多的“高大上”內容,現在回歸到學子和家長這里,因為,他們最為關心的還是自己將來的“飯碗”——就業情況如何?能拿到多少工資?
這里有一份較為權威的數據,即中國國科教評價機構統計并公開發布的新型制造業的人才需求情況:
十大制造業領域
看來,10大制造業領域對人才的需求量是相當大的。
你如果是一個有心人,你可以將這個表格與教育部大力發展的19個“新工科”項目群進行對比,你會發現,這10個制造業領域基本都對上了19個“新工科”項目群。
可以這么說吧,冷絲認為,19個“新工科”項目群相對應的專業即10大新型或者說制造業10大重點領域,這也是我國高校大力發展的多個重點專業。
新工科人才聯合培養
因此,你無論是高考還是考研,你學的也無論是文科類專業還是理工類專業,你其實都有機會考慮這些“新工科”專業,為你的將來和國家的科技發展、制造業發展做一些事情。